2024-07-18 01:51:10 | 瀚博招生网
国家专项和高校专项可以一起报。
可以同时报考的。国家专项和高校专项可以同时报考,但是只能录取一个,这两个专项计划适用于不同人群。
高校专项计划主要针对农村户籍考生;国家专项计划主要针对国家认定的贫困地区考生,但不会限制考生户籍是城市还是农村。有的同学如果符合两个专项的申请条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申请,互不影响。但同时报考后,如果被其中一个计划录取,则不会被另外计划录取。
三大专项计划适用人群不同:
1、国家专项计划:针对国家认定的贫困地区考生,且要求学生本人及监护人户籍在当地连续三年以上,且在贫困地区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2、地方专项计划:针对农村户籍考生。 瀚博招生网
3、高校专项计划: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农村学生。
国家专项的条件:
1、符合我省2021年高考报名条件。
2、本人具有我省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当地连续三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瀚博招生网(https://www.hb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考农村专项计划有什么条件的相关内容。
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只招收具有本省农村户籍的考生。高考国家专项计划怎么样? 还可以,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办法,在本科一批前开始投档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 对于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的有关省份,国家专项计划在本科批次前开始投档录取,录取分数不低于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地方专项计划的投档办法和录取要求,由各省(区、市)综合有关高校招生实际、实施区域农村招生情况等因素确定。 国家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
高考志愿的国家专项计划的志愿如果填了不服从调剂,被退档的话,会不会影响到本科志愿 需要分情况,如果所在省份专项计划在提前批,那如上操作,不会影响到本科批志愿,如果你所在省份专项计划在本科批,那如上操作,就一定会影响到。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会选择不服从调剂,但是往往这些专业的竞争是很大的,再加上你的分数竞争力不是很大,很容易出现被退档的情况。 不管分数考得多高都要尽可能选择服从调剂,往
郸城考生能报国家专项计划吗 达到“专项计划”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符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普通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工作方案》(简称《专项计划方案》)中规定的宁夏贫困地区生源范围的考生,即:具有国务院确定的宁夏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固原市(含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户籍和高中学籍,且在当地高中学校(含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宁夏育才中学)修满三年规定年
国家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是什么? 一、国家专项批次是指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有一定的报名条件,包括: 1、符合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 2、户籍在贫困县(区); 3、高中三年学籍在贫困县(区)。 二、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需要经过审批才可以填报。 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的区别如下: 一、报考条件上的区别 国家专项计划,指定县市
高考国家专项计划是什么 高考国家专项计划是一项由教育部实施的重要计划。 详细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背景 高考国家专项计划,简称“专项计划”,是我国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面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实施的一项特殊招生计划。该计划通过制定具体的招生政策,增加对特定地区、特定类型考生的招生名额,旨在提高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和质量。 二、主要内容 高考国家专项计划主要包括针
高考国家专项计划的好处和坏处 高考国家专项计划的好处和坏处如下: 1.国家专项计划的好处: 1)相比普通考生,多一次报考大学的机会 在多数普通高考的省份,专项计划的投档录取时间是在本科一批前;而在本科批次合并的省份,专项计划的投档录取时间也在本科批次前,不会和其它批次冲突。也就是说考生若没被录取,仍可参加后续批次的录取,相当于是多了一次报考大学的机会,很值得符合条件的考生
高考国家专项计划怎么报名 有以下步骤 1、选择院校一确认志愿 首先要选择填报国家专项计划的学校,然后选择报名类型,再根据招生高校要求按顺序填写信息。(系统中有填写说明文字提示,有疑问可咨询志愿高校。 检查志愿信息无误后,一定要点击“确认志愿”才算提交成功,提交成功后,系统会提示“志愿确认成功” 2、下载申请表 每个志愿对应一张申请表,考生下载申请表后,需要中学盖章、本人签
高考国家专项计划有什么用 国家专项计划是招生学校为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的一项扶贫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增加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机会,可以更加突出教育公平。 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考生及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
2024-07-15 16:03:51
2024-06-21 02:45:12
2024-06-20 08:14:50
2024-07-01 05:59:52
2024-06-23 12:51:22
2024-07-1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