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 20:12:34 | 瀚博招生网
![]()

新高考选科的最佳组合如下:
1.物化政:
组合优势/劣势:专业选择面广,利于将来考研和考公务员。
分析及建议:物理+化学+政治,这种组合的优势在于:第一,专业选择面广,可报专业超过95%;第二,对未来发展有帮助,政治科目的加入,有利于将来考研和考公务员。
这个组合中三门学科所学的学习能力各有侧重,物理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化学尽管是偏理科科目,因为知识体系的因素,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而政治又需要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科素养。三门学科之间关联度较低,学习跨度大,所以,学习该组合需要文理科素养兼备。
2.物化地:
组合优势/劣势:记忆背诵内容较少,学科之间关联紧密。
分析及建议:这个组合是一个比较偏理科的组合。它的优势有两个:一是专业选择面广,可报专业均超过了96%;二是学习时记忆背诵的内容较少,理解的内容最多,学科之间关联密。地理虽说是传统文科,但是相对其他两门文科,更偏重于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与擅长文科思维的学生相比,那些能够选择物理和化学科目、擅长理科思维的学生学地理更具有优势。同时,这个组合也存在着挑战:学习难度大,选科人数多且高分考生多,竞争尤为激烈。
3.物化生:
组合优势/劣势:学习难度大,选科人数多且高分考生多。
分析及建议:物化生这个组合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理科组合,一般理科很强的学生,都会直接选择这个组合。一般选择物化生的学生,要么是理科特别好的,要么是文科特别差的。在新高考赋分制的计分方式下,如果物化生成绩一般的学生选择这三科,遇到理科学霸,总分上会不占优势。
4.物生政:
组合优势/劣势:适合有“理科情结”但不喜欢化学的学生。
分析及建议:这种组合虽然在报考上有一些限制,但是竞争压力也会小一些,这反而会赢得很多优势。比如,学了物理这科,很多顶尖大学都可以报考,因为一些好大学都对物理这科有限制,不学物理就会失去很多考名校的机会。而选考政治后,很多文科性质的专业又都可以去学了,大大放宽了限制。
5.物生地:
组合优势/劣势:生物学科需要擅长归纳和记忆。
分析及建议:选考科目中最难的科目是哪一科?说是物理,可能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反驳;高中选考科目第二难的是哪门学科?如果说是化学,可能就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不过,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化学还是比生物和地理难学难考的。
从总体难度上来说,生物和地理是属于偏“中性”的学科,既需要文科生的记忆,又需要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正因为如此,二者学习的深度和考试的难度都不是很大,学生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得高分的。
6.物地政:
组合优势/劣势:喜欢物理但特别不喜欢生化的无奈之举。
分析及建议: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理科思维和文科思维中不断切换;另一方面,从已经试点高考改革的省份看,选择这个组合的考生人数较少,不利于了解自身真实水平;最后,由于学校师资和场地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很难单独为人数少的组合单独开班。所以,这个组合在实践中最具挑战性。
7.史化政:
组合优势/劣势:文科思维有优势,适合记忆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不太强的学生。
分析及建议:选择这个组合的学生有明显特点:有文科偏好但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因为有了一门理科的加入,拓宽了专业选择面-“历史+政治+化学”可报专业比例为65%左右。所以,这个组合适合文科思维有优势,文字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强,逻辑思维相对不太强的学生。
8.史化地:
组合优势/劣势:擅长以记忆为主、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瀚博招生网
分析及建议:“历史+地理+化学”这个组合适合物理不擅长、政治不喜欢,或擅长以记忆为主,动手能力强,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学科似乎跨度小但思维跨度大,竞争非常激烈,能否保证化学和地理在赋分中的优势,是选择该组合的学生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9.史政生:
组合优势/劣势:有文科偏好,对地理不感兴趣。
分析及建议:选择这个组合的学生有明显特点:有文科偏好但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因为有了一门理科的加入,拓宽了专业选择面。而在学习生物时,需要强调对多而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和归纳。所以,这两个组合适合文科思维有优势,文字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强,逻辑思维相对不太强的学生。
10.史生化:
组合优势/劣势:适合物理成绩不理想,但化学、生物有优势的学生。
分析及建议:该组合更适合对物理不感兴趣或物理成绩不理想,化学、生物成绩相对有优势的学生。如果将来想要学习生物科学、食品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生产类、生命科学、医学类(半数以上的医学类专业还是要求选考物理的)相关专业的,也可以考虑选择该组合。
11.史生地:
组合优势/劣势:学科跨度小,思维跨度大。
分析及建议:“历史+地理+生物”这个组合适合物理不擅长、政治不喜欢,或擅长以记忆为主,动手能力强,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学科似乎跨度小但思维跨度大,竞争非常激烈,高校的偏理科在首选历史的学生中,分配的计划数也较少,选择该组合的人一定要慎重。
12.史地政:
组合优势/劣势:学习难度低,选科人数多,竞争异常激烈。
分析及建议:历史+地理+政治,该组合是最传统的文科组合,从学习难度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组合相对轻松。从已经试点高考改革的省份看,这个组合也是选科人数最多的组合之一。该组合更适合目标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哲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历史学类、管理学类、艺术学类、文物保护技术等专业的学生。

瀚博招生网(https://www.hb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2024年高考选物生地可以学计算机吗?的相关内容。
当然可以了。计算机专业属于工科大类下的,在2023年高考前都是要求必选物理。2024年选科改革后,理工农医下大多数专业都要求必选物理和化学,也就是所谓的物化捆绑,计算机专业更是如此。可以说物化生的这种选科组合可以满足高校中95%以上的专业选择。 以上就是瀚博招生网整理的新高考3+1+2到底如何选科?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瀚博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瀚博招生网:www.hbzhaosheng.com
新高考改革,3+2+1如何选科? 文章有点长,花了大概一周时间整理,把前辈老师的意见以及自己的经验想法综合整理下,个人觉得这样选科思路还是挺不错的(啊哈哈,写这些话都有点脸红),所以如果对于选科还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参考下。 先总结下文章核心观点: 选科思路:找好你的职业定位,选出你的专业方向,再到最终的选科环节。 选科 考量 :学科能力、学科排名、目标院校、学校老师和班
湖南新高考3十1十2如何选科 湖南新高考”3+1+2”选科策略如下 : 必修科目 : 英语、数学和语文 是所有考生的共同基础,这三门科目的原始分数直接计入总成绩。 “1”部分选择 :学生需要在 物理和历史 之间选择一个作为选考科目。这一选择提供了灵活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专业方向进行选择。 “2”部分选择 :从 生物、化学、地理和
新高考政策3十2十1如何选课 新高考政策3十2十1选科可以选择历史+生物+地理,首先学文需要一定的历史基础,也符合高校文科类专业的选考要求;然后,生物、地理在六门科目中相对简单,所以此组合属于“历史学文”中难度相对最小的科目组合。 新高考3+1+2怎么选科 推荐组合1:物理+化学+政治(98.93%) 这个选科组合的专业覆盖率最高,高达98.93%,这也就意味着它不能报考的专业非常少,
辽宁新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辽宁新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高考按考试科类分为普通类(历史学科类、物理学科类)、艺术类(历史学科类、物理学科类)、体育类(历史学科类、物理学科类)。招生录取工作分科类按照批次设置顺序进行。 普通类本科提前批、高职(专科)提前批实行有序志愿投档,设置2个有序的院校志愿,每个院校设4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 本科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设置112个“专业+学
高一选科组合与专业对照表 新高考选科模式主要分“3+3”和“3+1+2”两种。以下是不同选科组合对应的专业情况: “3+3”模式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门中任选三门。选科组合可分为两类: 首选物理 :偏理工科有物理学类、工程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材料科学类;医学类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部分要求同时选化学或生物);不限选科类
关注!10个问答帮你彻底理清新高考“3+1+2”模式(附新高考如何选科) 2021年又有哪些地区实行新高考政策?为了帮助更多考生了解新高考政策及“3+1+2”模式,博翱教育升学规划李老师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各位考生和家长参考! 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等8个省份将推行“3+1+2”模式 “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
3加1加2高考如何选科选专业对应哪些专业 高考3+1+2选科不同对应的专业也不同,例如选物理可以报的专业主要有电子科学、海洋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无人机系统工程、物理学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能源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等。 3+1+2选科怎么选专业 1、地理科目可以报考的专业:社会学类专业、民族学类专业、教育学类专业、天文学类专业、地理科学类专业、
新高考3+1+2该怎么选 新高考3+1+2选科方法如下: 1、“减法”选科。所谓“减法”选科,就是我们要先从物理和历史两门必选科目选择一门科目,一旦确定了其中一门,那选科组合就从12种减少到了6种,我们选科就会更简单,而选择物理或历史科目就比较简单了,因为选择物理科目就相当于选择“理科”、选择历史科目相当于“文科”。 2、“成绩”选科。用“学习成绩”选科是最直接、最粗暴的一种方法,比较
2023-08-15 18:44:09
2024-05-08 11:33:59
2024-10-24 20:08:06
2024-10-02 08:56:50
2024-11-14 10:51:35
2024-10-24 06: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