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高考失败的那个暑假,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2024-08-20 22:15:53 | 瀚博招生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高考失败的那个暑假,你是怎么熬过来的相关的问题,今天,瀚博招生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失败的那个暑假,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高考失败的那个暑假,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至今都记得高考出分的那个晚上。

接到爸爸的电话的时候我在佛山,住在舅妈家的公寓。是的,是爸爸告诉我的成绩,当时距网站上可以查成绩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但一心想知到我们成绩的爸爸,问了早拿到成绩单的班主任。

已经忘了当时爸爸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了,但他那个时候的语气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他的叹息,他的失望,他语气里掩饰不住的低沉。

我不知道当时电话中的我是如何做到那么坚强的,我反倒开始安慰爸爸:“没关系啊,反正不也可以上个二本吗,能上二本就行。”天知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有多么的不甘心。

深夜,凌晨12点,我躺在床上开始思考人生,那天晚上的月光很亮,舅妈家住在10层,楼下就是一个小篮球场,篮球场的路灯下,几个学生模样的少年还在打篮球。

不知道该想些什么,该做些什么。我该去那个城市?该选择一个怎样的专业?该怎样去面对这场考试的失败?该怎样去回应那些对你抱有期待的亲戚朋友?

第一次,我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那么的渺小,未来的路是那么迷茫。而这些迷茫的导火索,都是因为高考的失利。 因为,在出分数之前,我对自己未来的路是清晰的,坚定的。而考试的失利却打破了我之前所有的计划。

那天晚上,我甚至希望白天永远不要到来,天就这么一直黑下去,因为一睁开眼睛,我就不得不去面对高考失败这个现实。

也许是我没考好的消息一夜之间已经传遍了所有亲戚的耳朵,也许是这个失败让我对周围人的态度开始变的敏感,总觉得第二天,所有人都对我的态度不一样了,每个人都在尽力回避“高考”和“分数”这种词汇。即使说到了,也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带过,仿佛在暗示我“分数并不重要,能力强才最重要。”

那天我赖床到9点,没有一个人来叫我起床。收拾完毕后表哥像往常一样带我去KFC吃早餐,然后一起去等回家的巴士。唯一不一样的是那天的巴士等了很久都没有来,6月底的佛山,空气已经非常燥热,在路边的公交车站牌,数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对未来没有一丝期待。11:33分,爸爸的车出现在我眼前,把在太阳快要晒中暑的我接走。我甚至不知道表哥什么时候给爸爸打的电话。

那天中午爸爸买了很多的菜,很多我爱吃的水果。我看出了他的用心,心里却更加觉得惭愧。

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永远不知道高三那个暑假有多少事情要忙,而这期间的每一件事,对于高考失利的我来说,都像是一个大大的讽刺。

应该是快到报考志愿的时候了,不得不从佛山回家报考志愿。回学校拿志愿填报书,走进那熟悉的校园,心里竟然会有一丝胆怯。害怕见到一直对自己抱有期待的班主任,害怕见到同学,害怕学校门口张贴的光荣榜,害怕听到曾经熟悉的名字,害怕听到谁又是黑马了,谁又超出重本线几十分了。因为在几个月前的考试中,甚至我的排名,有好多次都在那些名字的前面。

填报志愿更像是与自己的一场赌气。因为考的分数特别尴尬,想去的城市分不够,分够的地方自己又看不上。那个时候我才第一次明白班主任说的“高考中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很多事情”这个命题的正确性。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整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每天的节奏就是吃早饭——查资料——吃午饭——查资料——吃午饭——查资料。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填报志愿绝不是你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全家人的战场。当时爸爸非常想让我报师范,他认为未来当老师稳定,觉得我不适合做别的工作。

我不知道18岁的年龄到底是想和父母怄气还是真的有自己的想法,每当我爸让我报师范的时候,我就斩钉截铁的告诉他:我学什么都不学师范,打死我都不报师范。为此还和家人赌了几天气。

但我还是小看了大人的力量,爸爸当时本来工作很忙,但为了让我按照他的想法上一个师范学校他硬是请了几天假盯着我报志愿。为了让我动摇,他甚至搬来了家里所有考上大学的亲戚给我做“思想政治课”。我至今还记得当时一位本来就很势力的亲戚对我说的一句话:就你这成绩,除了当老师你还能干什么!

燥热的七月,萌动的青春,不安分的心。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我的自尊。后来不知道是觉得和家人的抗争太累还是我觉得所有的纷争都怪我的分数太低,反正到最后,我妥协了。在志愿填报的最后一天,我在六个志愿里,填了5个师范大学。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时,他终于满意的第二天就回广州了。

但我没有告诉他,我六个志愿中,有4个都填在了离他最远的东北,那个时候,我比任何时候都想离开他们,离得越远越好。

填报好志愿,结束了谢师宴,我终于又去了佛山,对彼时的我来说,去佛山就像是一场逃避。因为在那里,没有我熟悉的同学,也不会有人问我考了多少分。

那一个月,算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段的放纵时光。八月的广东,五分钟以上的出行都像是一种酷刑。我也同样把自己关在家里。爸妈也不管我,早上他们出门上班,我就睡到自然醒,然后胡乱地吃东西塞满肚子,没日没夜的在电脑上看韩剧。不去逛街,也没有心情去旅游,每天就在自己的那一寸小天地里,醉生梦死,自生自灭。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爸带我去吃了我最爱吃的水煮鱼,大学在哈尔滨,是在我填报的所有志愿中,离家最远的一个。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仿佛才明白,暑假真的就要结束了,可能以后都很少有机会在和爸爸一起吃水煮鱼了。

突然觉得有点失落,像失去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似的怅然若失去,但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我知道那一个月,我的堕落爸妈都看在眼里,但他们并没有打搅我,也许他们知道,只有我自己,才能让自己走出来。

九月,开学,离别。

当踏上哈尔滨的黑土地的那一刻,我才知道,过去的日子,就像青春一样再也回不来了。

所有的东西都是陌生的,把爸爸送走的那天傍晚,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竟然泪湿了眼眶,我知道从此以后,离家三千多里,我再也不能得到他们的庇护了。

大学四年,每年寒暑假都在跨越中国南北的漂泊中度过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折腾”中,我也渐渐变得更加独立。

回过头来想想,高考的失败,在当时给我带来了太久的阴影,让我太长的时间走不出来。但若以现在的心态来看,当年的自己真的没有必要把整个暑假都浪费在高考失败的自责中。

因为,走完大学才会发现,当年你纠结的那几分,当年你错过的那些好学校,都不能决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能决定你是个怎样的人的, 是你自己,是你持续的坚持和努力。

当年那些高考中的“黑马”,上了名校的“幸运儿”,可能上了大学后开始堕落,最后毕业前连英语四级都没有考过。而身边也不乏很多只上了二本的同学,大学后开始努力,四年后,也拿到了名企的offer或名校的考研录取通知书。

如果说高考是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也确实有它的道理,毕竟成绩不同,学校的档次不同,大学四年的眼界和毕业后的敲门砖确实很不一样。

但我想说,通往成功的路有千千万万条,高考确实是最快捷高效的一条,但谁又能保证,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不会给你打开了一扇窗呢。也许,换个小路,你会走的更远,更稳。

想要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高考失败的那个暑假,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江苏高考10年换5方案 学生难适应家长喊“折腾”

“老师,我要改科,对不起。”小于,一所四的高三学生,开学第一天,他找到了化学老师黄群(化名)说抱歉,因为自此以后的每一节选修化学课,他和班上的十几个同学都要离开教室,跑到选地理的班级去上课了。

“我也很无奈,但对孩子们的这种选择,我也很理解,毕竟,高考成绩是最现实的。”黄群很无奈,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这样的境遇,在过去的十年中,黄老师已经历了多次。在这十年中,江苏高考方案经历了4次变化,用了5个方案,每一次变动,对黄群,对像他一样的老师们,都是一种“考验”。

这样频繁的变动,让他们感觉有些无所适从。而这样的变动频率,在全国也是极其罕见的。

更让黄老师他们觉得揪心的是,今年高考方案遭到这么多的非议,看来明年的高考方案肯定会有新的变化,他们,又要面临新的适应。

江苏高考

10年5方案

1999年高考模式为3+2,这个方案从1994年延续至1999年。分文理科,文科生考政治、历史,理科生考物理、化学。

1999年

“3+2”模式

该模式也分了文理科,从考查科目来看,比“3+2”考查得要多。文科生要考地理、理科生要考生物。学生的高考科目实际是6门。也就是文科生考语、数、外三个单科外,还要考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卷;理科生则除语、数、外三科外,还考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

2000年-2001年

“3+小综合”

这个模式只在江苏实行了一年。考生除了考语、数、外三个单科外,还要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的大综合卷。该模式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模式要求学生同时学习9门高考科目,负担很重。

2002年

“3+大综合”

此模式在保留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前提下,另外的两门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课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另一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这样的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学生可以跨文理科选科,共有15种组合可以选择。

2003年-2007年

“3+1+1”

2008年?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2008年江苏的高考方案中,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总分只有480分(含40分附加分),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于高二时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测试,高三时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选修科目测试,必测、选测等级会影响考生的普通类高校报考资格及能否上本科、能否达到具体学校等级要求等。

高考一变

2000年改为3+小综合

三科揉成一团无处下手

2000年之前,黄老师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在学校里,他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从高一到高三一轮一轮地带过几次后,几乎固定在了高三年级,扛起高考冲刺的重担。

当时的高考方案是“3+2”,理科生的“2”指的是物理、化学,一个年级有七八个班的学生学物理、化学,理科生占绝大多数,化学课学生们爱学,老师上起来也非常尽兴。“我在课余还辅导学生竞赛,有时候弄些小实验让他们对化学更有兴趣。”此时的黄老师对工作充满激情。

2000年的时候,江苏高考方案开始了十年来的第一次变化,从3+2变为了3+小综合。

那一年,黄老师担任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对学生们而言,这个冲击并不是太大,反正大家都是一样的。可是,作为化学老师的他,却第一次感到无所适从了。

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学科将在一张试卷上考核,而且还要考综合题。“我就琢磨了,其实各个学科要想打通是很难的,即便有一些知识点可以联系起来。”那段时间,黄老师就和物理、生物老师“泡”在了一起。小综合是全新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练习题,他们上完课后,就会在一起设计“人造拼凑题”,找出相通的知识点。“可是各个学科毕竟不同,拼在一起实在太勉强了。”每次出题,黄老师都要耗费大量的脑细胞,有时一干就到深夜。可是高考中,三门学科都在一张试卷上,根本没法看出哪位老师教得更为突出,学生考试成绩更好。

黄老师管的是自己的班,自己的学科,而胡扬(化名)却要管一个学校的事儿,当时他是学校教务处负责人之一,2000年,高考改成了3+小综合后,胡扬的工作时间不得不延长。“问题开始出现,而且是出在老师身上。”原本不在高考科目中的生物和地理变成了高考科目,当务之急是招生物、地理教师,这些科目高中原来只要会考要求,现在上升到高考要求。多少年不作为高考科目出现,生物、地理老师好不容易才安排到位。

高考二变

2002年3+大综合

考生开战九门学科

小综合到了第二年,老师们好不容易搞出些名堂,摸索出一些经验,学生们也逐渐适应了这个方案。但让黄老师没想到的是,2002年高考方案又变了。

“不瞒你说,当时我听到这个方案,脑袋都蒙了,我一直还是比较骄傲的,我所在的学校很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周末都不怎么补课,可听到这个方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学生们要吃苦头了。学习的乐趣还有没有?”面对记者,黄老师的表情沉重起来,3+大综合,九门学科都得学,一点都不能含糊。

“最明显的就是,每个孩子桌子上的书都更多了。”黄老师说,一门学科最少一本书加一本辅导书,9门学科18本书,而很多学科都有两三本教材,学生们的课桌突然变得拥挤起来。“书堆得那么高,小孩低头写字,从前面都看不到书后面到底有没有人。”黄老师用手比画了一下,又摇摇头。

可孩子们到底得参加高考,还得适应这个方案。早读课、班会课上,他都得一再强调,“九门学科都很重要,不要有太过分的瘸腿现象,薄弱的学科要多花些时间。”看到孩子们疲惫的眼神,其实每说这番话前,他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真的,那一届的学生太累了。”他说,几次的高考改革中,这个方案是负担最重的,也是他当班主任心中最为心疼的一年。

“九门课老师都要课,都说重要,那就只能加课了。早晨提早上课试过,晚上上晚自习也试过,最后周六补课也上了,而且还不是高三一个年级,高二的学生也参加。”胡扬此时已升任学校教务主任,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学校里。

在实行大综合的过程中,各方议论不断,但让胡扬又一次没想到的是,这个方案只存在了一年,又变了。

高考三变

2003年开始3+1+1

15学科组合让人不知所措

面对众人的反对,大综合的方案竟只实施了一年就被*。江苏新启用的3+1+1方案似乎让孩子们不用那么受罪。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十五种组合,当时学生们是兴的,因为他们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还只考五门,前面两次高考改革,一次是考六门,一次要考九门,就数这次门数最少,才五门。”黄老师说,当时大家甚至认为,这个方案很像公认负担轻的3+2,但又比3+2好,因为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开学了,学生开始选科,黄老师的麻烦也来了。“老师,我们家孩子想选化学和政治,凭什么不给选?”一位家长找到黄老师,愤愤不平。黄老师只能跟家长耐心地解释:“这是因为选科组合很多,总共有十几种呢,而且选化学和政治选科的只有十个人,根本不能独立开班。”

“那我们不管,我们偏要学这个选科。”家长死活不同意。黄老师可急坏了,开学好几天了,如果不定下来,其他孩子也没法正常上课。

每天下了班,黄老师都会主动打电话给家长和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从大局出发,也是为了孩子自己的发展,能够重新选择选科。十几天之后,家长这才松了口,选定了物化组合。

“可是我后来发现,我给他选错了,如果他选了政治,应该能考出更好的分数。”黄老师有些自责,因为考试成绩出来后,大家才发现,各科的难度不一样,物理很难,选物理的学生得高分难,而选其他科目的学生得高分更容易些。但在录取的时候,又只划一道线,肯定是选择了易考科目的考生更“划算”。

“第一年3+1+1的成绩出来就乱套了,物化组合没什么人愿意选了,物理是最不受欢迎的,化学也好不到哪儿去。学生们开始普遍要选一些奇怪组合,生物、地理这样的组合都出来了。文科的搭理科的,怎么划算怎么搭。”黄老师所在的学校,3+2时有七八个班的学生学物化,在3+1+1方案实行后,变成了四五个班学物化,“我也老是劝学生、劝家长,劝得自己也没底气,不知道以后怎么样。”

“前几次改革,家长、学生反应都不大,因为觉得反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句话:公平。但这回不一样了,十五个组合让老师和学生同样不知所措。”胡扬所在的学校在3+1+1的模式实施头一年开了四种组合班,政治、历史组合,历史、地理组合,物理、化学组合,化学、生物组合。这一年还相对平稳,学生们按照文理科来选择了。“第二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看到考物理的学生得分不高,而文理科又都是一条线,家长坐不住了,到学校来找,要求让小孩选两门容易考的科目。”

“高考方案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什么你们要剥夺学生兴趣的选择?”一位家长甚至写了投诉信到学校。

“家长可不管你学校有多少教师、有多少教室,他们就是要你满足他们的要求。”胡扬说,“没办法,有个别学生选得很怪,我只能让他们跑班上课,其实学生自己也觉得不踏实,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班。”

高考四变

2008年新方案

特复杂让人不省心

“很多人在08方案出来时就挺乐观的,可我不这么看。”经历了前几次高考方案的变动,黄群说,最后08方案的实行,的问题是出在考试方式、计分方式上。

08方案此前经过了社会公示,这还是头一遭,不少人感觉,这次很民主,而且在征求意见后,还对考试分数和学业水平测试选修测试时间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正式公布时,有部分声音认为,这个方案比较复杂,复杂就意味着难操作,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

“我们在小高考之后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学校比较好,学生素质算全面,所以小高考考的必测科目四A的学生特别多。”黄老师当时也比较兴奋,因为再在选测中拿两个A,总分就能加十分,而这次高考总分480分,加十分可是不得了的利好。还没高兴多久,在一次摸底中,学生们的选测能拿到两个A的不多,如果两个A拿不到,4A也是白拿了。这时候大家开始觉得事情有点不妙。

高考成绩公布后,黄老师痛心疾首,学校有几十位学生栽在了化学上,他们的语数外成绩不差,两门选修科目中一门考得也不错,一般都在B以上,可偏偏化学只考了C。更别提不少4A考生了,因为没拿到选修两个A,他们的4A真的白考了。

胡扬坐在办公室,陷入了沉思,他才40多岁,头上的白发已经非常明显,“学校里学理科的学生越来越少,改科的人越来越多,课怎么排?虽然高考的统考科目是语数外,现在最让师生头疼的却是学业水平测试。”

看到这种现状,不少新高三学生因此纷纷把化学学科改成生物或地理。暑假里,学校安排了从化学改到生物、地理学科的四五十人参加新课补习,虽然黄老师的化学课讲得很精彩,是学生们在网上评选的尊敬的老师之一。可这位受欢迎的老师学生越教越少,由于改科的学生太多,最后只能跑班上课。

“没办法,物理是选理科学生的必选,理科院校招生比例大,所以学生不会把物理改掉,把化学改成文科的地理是改科学生中选择最多的。虽然从长远来看物理配地理的组合对发展不利,但人都有趋利性,要应对现实问题,只能先考虑等级达标了。”对学生的改科,黄老师只能表示理解。

课被砍了一半,每周他都只有六节课可上,班上的学生纷纷跑了。黄老师想,什么时候方案才能再改?但听说方案可能又要改了,他也并不开心,因为对学生和老师来说,也许又是另一次折腾。

“小白鼠”考生

要做全能战神

十年间,江苏的高考方案换得像走马灯似的。

一会儿学五门,一会儿又要学九门,学生们被这样的变化绕晕了头脑。每次新方案出来,当年的考生就成为试验新方案的“小白鼠”。不过,按照几次方案越变越复杂、要求异常全面的走势,这一批批“小白鼠”必须成为“全能战神”才成……

九门科目都要考

谁都要做全能战神

“高考要考九门,成天做题,人都傻了。”小沈是2002年的江苏高考考生,虽说她的成绩还不错,可想起当年的高考,她就觉得胸口发闷:“我很不幸,正好摊上了最苦、最累、最莫名其妙的3+大综合。”

2000年、2001年,江苏高考都是3+小综合,这个方案基本上得到了学校和考生们的肯定。小沈是2002年参加高考,按往常的习惯,学校在高一下学期就该文理分科了,可这一届学生却迟迟没有分文理科。老师们都说,方案没确定,没法分班。升高三的暑假,他们才知道高考要考3+大综合。

上课时,每一位学科老师都会在课上说,“别看我这科在大综合试卷里可能只有50分,可万一学不好,可能你就从本科落到专科。”

抱怨归抱怨,可是这个方案已经是既定事实,小沈只有埋着头苦学,背书做题。因为物理基础太差,除了平时的课堂学习外,爸爸还特地给她找了位物理老师给她补课。

终于熬到了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小沈却欲哭无泪。让她花费了很多精力的大综合考得却不理想,只考了200分出头,而语数外也因为没有复习太多,成绩也不出彩。最终,小沈还是考进了南京的一所高校,可她说,如果让她考自己擅长的文科,或许她能考得更好。

哪门好得分学哪门

我换换换换

喜欢地理和历史,可是学校却没有这个组合,小刘只能忍痛割爱,把地理学科改成了政治。现在说来,他还有些遗憾,如果当初选了地理,他至少还能多考十几二十分。

3+大综合只坚持了一年,就在2003年被取消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小刘还着实开心了半天,课业的负担毕竟减轻了。高二了,学校开动员大会,让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挑选两门。小刘决定得很快,“就地理和历史吧,两门都是我的强项。”

意向表交上去后,学校却说,这个组合不好开,选择历史和地理的学生全校只有十几个。老师也找小刘的爸爸谈了半天,劝说他们换掉地理。虽然有些遗憾,但小刘还是服从了学校,改选了政治和历史。

“这个方案对偏文的学生还好,但对偏理科的中等考生十分不利。”在几次模拟考试中,学校将各种组合的考生成绩进行排名,结果发现,选考物理化学的尖子生和选择文科的中等生成绩相当。小刘说,历史科目考个120分,其实还蛮轻松,但物理、化学要考到这么高的分数难度可就大了。到了高二下学期,很多理科生就临时换选科到文科组合班了。

调查

变变变:只因想让高考包打一切

“江苏高考方案屡次变脸,不能否认,每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是弊大于利。”南京一位高校学生处负责人分析,教育主管部门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改革,引导学生、中学更为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让学生们尽量做到全面发展。

不过,他也指出,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失之简单。不管考试的方式、录取模式如何改变,想用高考这根指挥棒来引导学生提高素质教育,有点勉强。而素质教育的推行,也绝对不是小小的高考所能涵盖的。方案设计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一厢情愿地用高考来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最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本来3+2一直很平稳,改成小综合是有院士专家提了意见,认为不重视生物、不重视地理,这也开启了频繁变化的序幕。”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说。

2000年,江苏高考方案变成了3+小综合,据说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有院士提出,生物是未来世界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而在3+2模式中,生物不能参与其中,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同样,也有地理学科的专家提出,地理也非常重要,现在都地球村了,不能把地理排除在高考之外。基于这样的原因,江苏高考变成了3+小综合,这个方案也并非江苏独创,而是在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基于类似的原因,在小综合实施了两年后,大综合隆重登场,高中学习的主要学科全部进入了高考,学生不再分文理科,门门要学、门门要考。

为什么只存在了一年的大综合就退场了?有关人士透露,由于考九门学生负担实在太重,不管是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觉得负担重,高校在选材时也无法判断,只能看总分,不利于分专业培养。而专家、学者们反对的声音也非常大,所以一年后这个方案被废止。

在大综合之后,3+1+1方案的登场曾让人们一度充分肯定。这个方案的制定出发点是希望考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而且只考五门,一度让人有又回到了很受追捧,普遍认为最公平的3+2方案的错觉。但3+1+1和3+2虽然在算术上加起来都等于5,却有很大的不同。3+1+1出现了15种可选组合,但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能开齐所有组合,学生并没有真正自由地选科,加上各科的难度难把握,出现了一些投机选科现象,违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但江苏此次一直坚持下去,直到配合新课改出台了2008高考新方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高校的专家曾经参与了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调研工作。“2005年,我接到通知,成为08新方案的调研人员之一。”专家说,当时,江苏省共派出5组人员对2008年高考方案进行调研,其中江苏省教科院一组、部属院校一组、省属高校一组、南京及苏南一组、苏北地区一组。

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基层调研后,总共拿出了六套备用的初步方案。“后来,方案就上交了,接下来就没有再组织大家讨论。”再后来,教育主管部门就拿出了一套修改的高考方案,进行了公示,修改,直到成为现在使用的这套方案。

据他透露,此前江苏的3+小综合、3+大综合这两个方案,是在没有组织高校或是众多基层教学单位进行研讨就直接出台的。而3+1+1则是借鉴广东省使用过的高考方案,似乎也没有在大范围内听取各方的建议。

2006年9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2008年高考方案公示内容亮相了。

2006年10月,在经过广泛调研后,公示方案进行了四项调整:语数外考试分值调整、将三次“高考”减成两次、适当细化了选修科目等级、提高了填报志愿的资格。

2007年3月,2008年高考新方案获教育部批准。

2008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宣布,2008年江苏高招的录取批次、选测等级、政策性照顾分和高校招生自主权将再次进行了四项调整:专一专二批次合并招生;本三批次选测科目最低等级要求从2B调整为1B1C;一些政策性照顾分的分值减半执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高分低等级或低分高等级的考生可由高校自主录取。

目前,江苏2008高考方案的完善正在酝酿之中。

专家

刘海峰:高考方案不宜频繁改动

专家档案

刘海峰

现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

如何看待江苏高考方案的多变?一定要频繁改革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在不断创新吗?近日,记者就此话题与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刘海峰教授展开对话。

记者:江苏高考十年间变了四次,全国也有不少省份同样是自主命题的,是否也像江苏一样会变换方案?

刘海峰:变动方案是肯定的,各个省份都在探索。但据我了解,近年来,江苏应该是变动较多的省份,目前还没发现其他省份变动更多。

记者:您如何评价这样的变化?

刘海峰:应该说,江苏高考有很强的改革精神吧。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高考方案也可以改革,并不是说一定要稳定三年或以上。

记者:一个省份要进行高考改革,您觉得怎样才是恰如其分的?

刘海峰: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社会上的各种看法多执其一端。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盘考虑,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如果改动太多、太快,会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吃亏的主要是家长和学生。因此高考研究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

记者:可是,为什么高考改了多次,仍然不能做到让各方都满意?

刘海峰:参与其中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改革者较多从教育的原理和理想出发,而作为考生、家长,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从自身考虑,来看待公平问题。如果自己平时成绩比较好,但考大学时因为高考模式问题没有达到理想,那很有可能会给考生一个不公平的印象。对考生而言,最关注的还是公平性问题。所以要让各方满意,一定要兼顾公平、效率。

记者:表述比较复杂的一些高考新方案似乎都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以前较为单一的方案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在哪里?

刘海峰: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考凸显了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考的原则,原来的高考方案都是较多统一性,后来改向多样性,这和简便易行造成矛盾。主要是报考的科目虽然灵活,但是纷繁复杂。甚至有些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闹不清如何对应。所以说,灵活多样不能一下子走得太快,这对矛盾要兼顾要从全局观考虑。现在科目越来越多样,但是要讲清楚不容易,总会出现一些与期望值差别很大的问题。

记者:既然多样复杂的高考听到的反对声较多,是否走回较统一的简单方法可行?

刘海峰:这样的例子也曾出现过。上世纪90年代,海南、湖南、云南等省的高考分了四个科目组,造成了较大的问题,湖南就退回了原来的3+小综合方案。

但目前全国多个省区进行新课改,因为新课改本身就复杂多样,强调选修、个性,分模块。高考既然是看考试成绩,调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尺度要比较单一些。而课改本身是越多科目考试越好,但是高考是选拔性的不能太多科目。改革目标还是灵活多样,但是要考虑可行性,将消极影响减到最少。

方案多变

外地高校少录取

“每次一改,我们就跟着闹腾半天。”外省一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直言不讳。江苏高考方案十年四变,而兄弟省份中像江苏这样频繁变脸的却很少见。学校在全国各地招生,方案变动都没有江苏多。比方说,浙江的小综合坚持了很多年了,学校在当地的招生宣传就很方便,网上录取软件也不需要变动。但是江苏小综合没两年就换了,一会儿大综合,过一阵子又换成了3+1+1。高校也是尝尽了苦头,大综合不分文理,学校专业录取时简直是一团浆糊,在一些高校,偏理的考生最后服从进了文科,学生没兴趣学,老师教得也痛苦。刚刚准备对策时,3+1+1又来了,十几种组合的考生却用一条分数线,上海一些在江苏压根录取不到理科尖子生,后来只好把投放在江苏的理科计划全部取消了。

“高考方案只要一变,学校就要不停地调研。”另一位高校学生处处长向记者抱怨,学校在招生宣传时,总要告诉家长和考生一条大致的报考参照线。可是高考方案一变,以往的数据就完全无效,学校就没法预估分数线了,只能重新到中学搜集高考成绩情况,比方说全校前100名考了多少分,高分段考生有多少人。这些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往往要出动上百名老师到中学摸底。

08年的新方案就更别提了,因为每所高校都要对考生提出不同的选测科目等级,可是学校却迟迟难下决定。万一等级的要求提得过高,学校录取很有可能出现断档,甚至线上生源不足,可万一提低了,学校面子也挂不住。后来,学校只能到各个市县进行模拟考试的数据搜集,看看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和选科等级是否匹配,这也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数据

七成家长

直喊“折腾人”

短短十年内,江苏四易高考方案。从南京一家调查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来看,老师、家长对这种变动频率并不看好。

“江苏省高考方案变动,您觉得是探索?改革?还是折腾?”对这个问题,受调查的960位教师中,有455人表示“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约占47.40%;有444名教师表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约占46.25%;只有61名教师觉得这是“改革和成功”。

而家长们反对的声音更大,266名家长中竟然有204名认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占76.7%,其余62位家长都表示这是“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没有一位家长认为“改革很成功”。南京家长孙先生直言,每年高考都事关几十万考生,其实就是几十万家庭,这样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一定要有全局观,保持稳定。过多的改革会让学生招架不住。(记者 黄艳 谢静娴)

高考失败的那个暑假,你是怎么熬过来的瀚博招生网

湖南高考总分多少

瀚博招生网(https://www.hb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湖南高考总分多少的相关内容。

南高考总分数为750分,考试科森茄目分别为语文、数学(文|理)、英语、文综|理综。
语文:150分
数学(文|理):150分
英语:150分
文综|理综:300分
高考来临此运察之际,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饮食,高考期间考生精神压力大,身体负荷大,常常是焦虑过度睡眠不足与精神紧张。
高考前可以考虑多吃一些护眼食品例如:虾皮、海带、豆类;缓解疲劳食品例如:木耳、菠菜、胡萝卜;缓解压力食品例如:橙子、桔子、番茄;
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助于睡眠,家长应根据考生的个人情况因人而异。马上就要高考了,辛苦耕耘3年,为的就是这两三天来验证收获。
这三天可不能有半点马虎,除了合理安排复习及睡眠时间外,饮食的搭配也显得悄滑至关重要。
/iknow-pic.cdn.bcebos.com/3c6d55fbb2fb4316c03a33dd2ea4462309f7d374"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3c6d55fbb2fb4316c03a33dd2ea4462309f7d374?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

以上就是瀚博招生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瀚博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瀚博招生网:www.hbzhaosheng.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高考失败的那个暑假,你是怎么熬过来的”相关推荐
你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是怎么度过的?尝试了什么有意思的事?
你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是怎么度过的?尝试了什么有意思的事?

你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是怎么度过的?尝试了什么有意思的事? 一般人高考完的那个暑假通常是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时期,因为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紧张备考和考试,终于可以暂时解脱了。在这个暑假里,人们通常会寻找机会来放松、娱乐和尝试一些新鲜有趣的事情。以下是一些一般人可能会在高考结束后尝试的有意思的活动: 1.旅行:很多人会选择去旅行,探索新的地方或者重游自己心仪已久的目的地。这是一个放松身心、开阔

2024-07-06 01:21:02
高考完的最长暑假你是怎么度过的?
高考完的最长暑假你是怎么度过的?

个人爱好兴趣及特长 个人爱好兴趣及特长个人爱好兴趣及特长,简历是找工作的第一步,一份好的优秀的简历能够给招聘者好的印象,这样找工作的过程也会容易很多,很多人不清楚怎么写,下面分享个人爱好兴趣及特长。个人爱好兴趣及特长1个人特长爱好(一):1.电脑应用熟练,熟练操作Word,Excel,,Outlook,ERP等各种办公软件;2.勤奋上进好学,工作细心,条理清晰,踏实肯干,有很强的职责心;3.性

2024-05-14 18:16:11
高考过后的暑假应该怎么安排?
高考过后的暑假应该怎么安排?

决战中高考,这份“考前助力”书单请收好 决战中高考,这份“考前助力”书单请收好 Part1助力考生心理系列 01.《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作者/刘称连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高中三年,对孩子是一种磨练,对家长也是一个考验。这是一本家长用心写给家长的书,没有居高临下的指点,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空话,有的只是源自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每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使我们动容、

2024-07-04 00:38:21
高考后的暑假,你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
高考后的暑假,你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

舟山中考分数线 舟山中学录取分数线分别为: 市属定海560分,普陀区域571分,岱山区域559分,嵊泗区域560分;定海一中面向市属定海录取分数线为533分; 南海高中面向市属区域录取分数线为541分,面向定海区域为551分; 线下并列分(总分2)录取办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中A多者优先录取;当A相同时,以B多者优先录取;当A和B都相同,则按考生语数英三科总分从高到低录取;如语数英三

2024-07-17 18:55:52
高考失败怎么样填志愿
高考失败怎么样填志愿

高考失败怎么样填志愿 1.每年的录取情况会有所变动,而且还要看你的生源地。仔细对比斟酌,你想去学校想学的专业近五年的录取情况,进行分析。 2.选择服从调剂。 3.第一个志愿可以报一个有点悬的学校,闯一下试试,万一人数不够被录取了呢。 4.后面两个一定要保底,就是要确定自己的分数能够进的学校。 5.所报学校的专业可以按照取分的高低来选择,或者是自己的兴趣爱好。 6.当初我一本差5分,第

2024-06-23 10:36:46
假如你的手机号后三位是你的高考成绩,那么你能得多少分?
假如你的手机号后三位是你的高考成绩,那么你能得多少分?

假如你的手机号后三位是你的高考成绩,那么你能得多少分? 756,感觉很激动啊,满分750分,多出来的6分我要如何拼凑呢?如果折回到2012年的高考,我会希望自己能考556分就好,理综多考20分、数学别那么难再加30分,英语按照平时的发挥多考10来分,就好啦。也许我会选择一个更喜欢的专业,也许我会到朋友的学校一起奋斗,也许我会更加努力享受大学生活。当然这都只是设想,虽然没有想象的分数,自己也去

2024-06-29 07:56:20
高考分数出来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感受
高考分数出来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感受

高考地理知识点:时差问题 在高考地理的挑战中,时差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点。让我们深入剖析,掌握这些关键要点,轻松攻克时差难题! 扎实基础,经纬度是关键 想在时差题上得心应手,经纬度的记忆是基石。每个国家、每片大陆的经纬分布你得了如指掌: 地球并非完美球体,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赤道周长大约4万千米。 经线 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垂直线,东经(E)和西

2024-07-15 12:28:32
经历过秋招的失败后,我该如何准备春招?
经历过秋招的失败后,我该如何准备春招?

经历过秋招的失败后,我该如何准备春招? 寒假的到来,意味着2018春招也陆续开始了,不知道现在的你,准备好迎接春招了吗? 作为一名过来人,阿熊想跟你讲两句:春招的确是个找工作的好时机,但也不容易。 总的来说,春招相对于秋招来说,难度要更大、机会更少 为什么春招难度更大,机会更少呢? 原因 一般企业若能在秋招招满人,这一年的校招名额就招满了,会不考虑参加春招;若企业秋招招不

2024-07-06 20:19:36